第166章大事不妙
翌日上午。
汉阳城中火势已经被扑灭,本来火势应该没多大,但黄永盛这混不吝为了搞乱汉阳城,给自己家宅添了不少柴火油料。
一不小心烧的太旺,就把周边民房给烧着了,入城后的汉兵与保火甲(古代消防队)匆忙灭火,前后了几个时辰,才把火势给扑灭。
黄家大宅几乎烧成一片废墟,反倒张、李两家因为反应速度太慢,虽然也是烧宅制造混乱,但火势控制及时,倒是保住了一些房子内院。
因为城破的实在太突然,汉阳城内的大小官员全都没反应过来,府衙和县衙里的各种官府文书档案,还有府库、府学等重地,得以保存完好。
期间,还有部分官吏试图浑水摸鱼,想要毁坏这些重要档案书册,但都被往昔同僚给制止,还反手绑起来当成了不大不小的功绩。
汉阳知府张五纬的动作倒是很快,这家伙趁着汉兵大晚上入城,忙于安定秩序、到处灭火的空档,偷摸拿了根束腰带,就这么悬梁自尽了。
等汉兵发现他时,这货已经翻白眼没了气息,死的还挺讲究,面北上吊。
知府自尽了,同知、通判却是干脆利落就降了,跟着降的还有汉阳县令在内一众大小官员属史,没一个跟随自尽或是乔装跑路的。
今时不同往日,汉军起兵已经超过了一年,就算还是清廷地方官僚士绅眼里的反贼,那也不是一般反贼,而是全据一省的大反贼了。
什么杀尽王、桂阳义军、瑶人、苗人全被当成了汉军的部众,包括在京师的乾隆眼里,汉军和白莲教虽然还是“一体”的,但在统属问题上,已经隐隐有着汉军为主,白莲教则为汉军附属。
因为汉军的战绩太过亮眼,白莲教糜烂湖北、四川,汉军“糜烂”湖南全境,已经让乾隆产生了警惕,甚至专门派了个总督、提督过来剿贼平叛。
……
汉阳城破的消息,自然瞒不住江对岸的武昌。
这两府离得实在太近,刚好都是沿江建城,中间的江面并不狭窄,但也没想象中的那么宽。
两城隔江架设的岸防大炮,就足以对长江三岔口形成封锁,汉军的洞庭湖水师也不敢靠近,只能选在了南边靠近的码头登陆。
黄鹤楼的选址同样也很好,最初就是东吴为了监视长江对岸,防备曹魏南下修建的江防建筑。哪怕后来几度重修,渐渐被文人墨客拿来陶冶情操,但其对江防的战略作用依旧不可忽视。
陈望之前脚才刚接到张五纬派出来的信使求救,结果才到后半夜,他人都还没睡下,就又接到了黄鹤楼值守士卒急报,说什么江对岸的汉阳城有变。
等他匆忙登上黄鹤楼,就见到江对岸,汉阳城早已经火光冲天,不是城里的那点小火苗,而是城南的汉军大营,无数火把聚成的移动火幕,如同潮水一般往汉阳城里涌入。
完了!
这是陈望之一瞬间的想法。
一直到了白天。
“藩台大人,小人已经划船远远看过,汉阳城头竖起来一杆大旗,旗号上书一个汉字,当是反贼的旗帜,这汉阳城恐怕……”
“本官知道了,你先退下吧!”
陈望之叹息一声,最坏的情况还是出现了。
汉阳没了!
没的如此突然,也让他毫无准备。
陈望之想破了脑袋都想不明白,这偌大的汉阳城,里面好歹也有几千清兵驻扎。
若是张五纬那厮能泉下心来,更是能募兵过万,纵使反贼火炮再怎么犀利,想要轰塌城墙,起码也得十天半个月吧!
结果,一天就破城了!
要不要来的这么快
汉阳城破的太快,既让汉阳没有反应的时间,同样也打乱了陈望之的部署,他之前跟张五纬说的并非诓骗假话。
陈望之确实准备先等汉军攻打汉阳城,通过汉阳城来消磨汉军的锐气战力,等汉军疲弊、粮草告罄了,再伺机渡江突袭,打汉军一个出其不意。
想法很烂,现实更烂!
这货跟前面的惠龄样,两个人都是草包。惠龄是完全不懂打仗,陈望之是只知道看兵书套公式,压根没有想过汉军和清军的战力差距到底有多大。
的确,双方兵力差不多,可汉军不说百战精兵,那也是打了一年多胜仗,攻城略地无数,还日日操练,有充足的粮饷供应,兵甲齐备。
反观清军这边,全是新兵蛋子不说,吃饱饭还是在半个月前。
张五纬实在没办法了,才强行力排众议,开仓放粮,又亲自监督发粮食发兵饷。
如此待遇差距,不算武器兵甲在内,清军都不可能打的赢汉军,士气战力全方面被汉军吊打。
再加上汉军的几十门大炮,威力也是超出了清军的想象,就汉阳的那点城防力量,没有内应配合献域,也挡不住汉军的攻势。
只可惜,陈望之想不到这些,他只能埋怨已经上吊自尽了的张五纬,为何那么没用,才一天就被反贼破了城,他甚至都来不及出兵去救。
埋怨过后,束手无策。